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您的生活服务帮手
“我出牌了,你们跟不跟,跟不起可以不跟”
对于比亚迪持续的价格战,其他一众车企肯定是恨的“咬牙切齿”,像吉利,华为,广汽,长城也都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比亚迪“价格战”不满:
吉利李书福——无底线的价格战对行业和社会均不利;
吉利杨学良——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应“赔本赚吆喝”;
华为余承东——比亚迪“仅通过低价产品竞争”,加剧了行业恶性竞争;
广汽曾庆洪——价格战打来打去,想找死的企业就早点降价;
长城魏建军——“降价10万元还能保证质量是不可能的”,并警示汽车行业的恒大已经出现;
5月23日,比亚迪再次推出限时“一口价”,涉及22款智驾版车型,最高优惠5.3万元。车圈牙帮子都快咬碎了吧?
有销量至少还在‘牌桌’上
不管各个车企对比亚迪有多痛恨,对价格战有多痛恨,大家纷纷选择加入。吉利,广汽,长城,华为系这些公开表示不爽的,一个都没落下。2023年以来,价格战愈演愈烈,各个车企以“直降”“一口价”“限时补贴”“红包”等五花八门的方式降价。
有意思的是2023年,特斯拉和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中国重汽、奇瑞、江淮、吉利、长城、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这十六家车企还签订过一个价格联盟,承诺:“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结果才两天时间,这个价格联盟就瓦解了。
这两年,你就找不出一家没有降过价的车企!很简单,市场就那么大,蛋糕就那么多,别人多吃一口,你就少吃一口。别人都已经上手抓了,你还要慢吞吞的从怀里掏叉子勺子筷子吗?“没销量就彻底出局,有销量至少还在‘牌桌’上。”
价格战背后的生存哲学
汽车产业是靠规模取胜,规模来自于两个方面:市场规模和技术规模,少一个都不行。
我们举正反两个例子。
反例——东南亚摩托车市场价格战,中国摩托车企业在那儿打的天昏地暗,却忽略技术和质量,最后价格更贵但质量好的日本摩托车反而胜出了。
正例——彩电产业价格战,中国彩电企业在价格战中实现了技术突围,现在领跑全球。
而比亚迪在价格战的背后展示的是一个车企的垂直整合能力和技术能力。比亚迪构建了从电池原材料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闭环。刀片电池性能提升50%成本反而下降了50%,一体化车身技术使零部件数量减少了40%,造车周期缩短了35%。比亚迪的技术研发已经可以做到“储备一代、研发一代、应用一代”,
比亚迪其实已经走通了“技术溢出——成本下降——市场扩张”这一个循环
每个车企都应该成为这样的比亚迪!别老盯着什么负债,负债率,供应商账期
2025-05-28 07:06:54
2025-05-28 07:06:54
2025-05-28 07:06:54
2025-05-28 07:06:54
2025-05-28 07:06:54
2025-05-28 07:06:54
2025-05-28 07:06:54
2025-05-28 07:06:54
2025-05-28 07:06:54
2025-05-28 07:06:54